船有压舱石,秤有定盘星。粮食生产安全稳定,就是国计民生的“压舱石”和“定盘星”。
今年以来,赣州蓉江新区深入贯彻落实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提升种粮效能,保障粮农收益等举措,持续提升粮食产能,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。
稳定粮食播种面积
“秧苗不够了,赶紧再送一批过来。”4月25日,潭口镇坞埠村的稻田里,镇村党员干部正忙着帮助缺乏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和村民插秧。
连日来,赣州蓉江新区各地积极发动机关党员、镇村干部、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村民志愿者分别组成30多支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、青年突击队,在辖区35个村开展早稻播种集中插秧志愿服务活动,积极帮助缺乏劳动力的群众及时完成早稻插秧。“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,帮助群众克服疫情影响,增加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。”潭口镇机关党支部书记刘明光告诉记者。
“将每株秧苗分拨开来,顺着手指插进泥土大约一掌的深度,既能保证秧苗直立抗倒,又方便吸收养分。”潭口镇坞埠村老党员黄春晖左手分秧,右手插禾,嘴里还不忘为身边的年轻干部传授插秧技巧。
拔秧打捆、运送分发、绷线插秧......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有序分工,协作配合,大家干劲十足,忙得热火朝天。经过几个小时连续奋战,当天计划内的十多亩水田全都披上了绿色的“新装”。
“要不是你们,我家这两亩田的秧苗不知道要啥时候才能插完,你们真是帮了大忙。”4月25日下午,赣州蓉江新区潭口镇坞埠村80多岁的村民李祖梅对帮助她家插秧的党员干部连连道谢。
据悉,今年全区早稻计划播种面积1.3万亩,截止4月26日,已播种早稻面积超过一半,预计稻谷产量可达650万公斤。
提升粮食生产效能
田家少闲月,四月人倍忙。在潭东镇桥兰村连塘农业合作社的连片稻田里,3台交替插秧的“大铁牛”格外引人注意。
“同样是插秧,机器的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,禾苗间距还更加规范。”连塘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泽权介绍。得益于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的利好政策,今年赣州蓉江新区各村均采购了1台以上多功能大功率拖拉机,地势平坦的桥兰村则一次性采购了3台。
“今年全村485亩稻田可是‘吃’上了‘营养配餐’。”桥兰村村主任何斌指着眼前的一汪汪稻田告诉记者,借助土壤成分监测评估技术,桥兰村根据土地肥力测值动态差别施肥,不仅可以提升粮食单产量,还能节约种地成本。
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方面,高校园区管理处率先“吃螃蟹”。通过探索从农村种养能手、合作社技术骨干中招募特聘农技员,培养出一支精准服务产业需求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、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服务力量,并且在良种引进、早稻育秧、农机运用、生产管理等全流程打出技术保障“组合拳”。
“凭借农业技术的集成服务,现在全区基本上实现了粮食生产良种良法配套、农机农艺结合。”赣州蓉江新区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邓玉平说。
保障种粮群众收益
“合作社招工种田,技术工人每天200元工资,强壮劳动力每天120元工钱,一般劳动力每天100元工钱。”潭口镇龙塘村龙源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工人张日红介绍,今年该合作社已聘用30多位村民参加粮食生产。
作为城市新区,赣州蓉江新区面临着耕地面积较少、外出务工群众较多的现实情况。为充分挖掘土地潜力,防止粮田撂荒,蓉江新区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,在各村推广组建村级农业合作社,采取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,合作社统一管理、经营,根据收益再分红模式,有效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村民种粮积极性。
不仅如此,蓉江新区巧借政策东风,先后出台多项区级奖励措施和补贴政策,确保农业奖补资金优先向粮食生产倾斜,并对农业龙头企业、种粮大户开通金融服务“绿色通道”。“资金有保障,我们引进技术、采购农机时心里更有底。”龙源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为铭说。
“早稻种上后,大家还要做好后期管理。今年粮食收获后,我们会继续落实好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,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。”看着眼前绿油油的秧田,赣州蓉江新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李绍武对坐在田埂上休息的村民们说。